“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Serenity Prayer, 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
在飞机上读《被讨厌的勇气》时看到了我身上诸多思维陷阱,好像作者讲的那个人就是我。我在成长的路上深陷于诸多问题中,自我、自卑、自大、时常以 Judge 心态看待别人。这本书很奇妙的用问答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隅,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受益匪浅。
全书的内容完全可以用题记中所引用的神学家尼布尔提出的宁静祷文来概括,即:
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雅量从容的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改变应该改变的事,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不幸是谁的错?
在我还是学生时,我常常会想:我之所以有个非常自卑、羞愧于表达的性格…主要归咎于我的原生家庭和传统的乡村教育给了我太多负面影响,在成长的路上一直在被批评而非鼓励,因此今天我身上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种种特点很大部分来自我家庭的影响。但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这些特质的确是受到了成长环境的影响,但决定我未来的性格的是现在的我,认识到问题并关注问题的解决才是我当下可以做的。
对于这一点,岸见一郎的观点非常独到: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在冬季时我们觉得井水温热,在夏季时我们觉得井水冰凉。可实际上,夏季和冬季的井水温度都约为 18 摄氏度,我们的判断并没有错误,而是因为这一切“判断”都来自我们看世界的不同视角。
因此,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的含义。这也是“自我接纳”的含义。
努力为世界这个“共同体”带来益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内心的“世界地图”的中心。成为一个给亲人、朋友、社区、世界带来价值的人;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从 Judge 思维到为他的存在本身心怀喜悦与感激
我起初看待一个人(亲人、朋友、陌生人)的方式是有失偏颇的,一种站在制高点“评价”(Judge)的思维,从理想的样子再一点点减去实际表现得样子,从而得出这个人的优良,这样的思维模式显然是有误的。我更应该对他们的存在本身感到喜悦和感激,像发现未知世界一样发现他们的可能。
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伴侣/孩子/朋友形象相比,就会对他/她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不将他们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


Leave a Reply